一、中国文字“并”的意义与解释

“并”字,会意。《说文》从二立,金文字形为二人并立之形,本义是并行,并列。其含义丰富且多样,涵盖了多种语境和用法。

1. 会意与古义:

根据《说文解字》,“併也。从二立,会意。今隶作併。”这表明“并”最初表示两个人肩并肩站立的形态,后来引申为并行、并列之意。例如:

  • 《仪礼·乡射礼》:“併行。”
  • 《礼记·儒行》:“併立则乐。”
  • 《荀子·难势》:“俄而併乎尧舜。”

2. 引申义:

在经典文献中,“并”逐渐衍生出多种意义,包括但不限于:
① 合到一起,如《六国论》中的“并力西向”。
② 表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平排着,如《资治通鉴》中的“水陆并进”。
③ 表示不同事物同时存在或不同的事情同时进行,如《韩非子·难势》中的“比肩并踵而生”。
④ 用在否定词前加强语气,略带反驳意味,如“我并不容易。”
⑤ 连词,表示更进一步的意思,如“传阅并执行”。
⑥ 形容全、全都,如《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⑦ 表示兼并与吞并,如《过秦论》中的“并吞八荒之心”。

二、“并”字的读音、五行属性及笔画信息

1. 读音:“并”的拼音为bìng,注音符号为ㄅㄧㄥ

2. 五行属性:“并”的五行属

3. 笔画信息:“并”总笔画数为6,部首为“干”,郑码为,GB编码为gbkb2a2

三、“并”字用于起名的意义解析

1. 并行并列:“并”象征并肩前行、合作共进,具有团结协作的美好寓意,适合希望孩子能够与他人友好合作的父母使用。

2. 兼收并蓄:“并”有兼容并包的含义,适用于期望孩子能广纳各方意见、博采众长的家庭。

3. 力量合一:“并”还意味着力量汇聚、齐心协力,给孩子取名为“并”可以表达对孩子未来的美好祝愿,希望他能在团队中发挥重要作用。

4. 独立自主:尽管“并”有合作之意,但它同样强调了独立性与自主性,体现了不依赖他人的精神。

四、“并”字的字典说明(详细解释)

1. 字典解释:

《说文解字》对“并”的解释为“併也。从二立,会意。今隶作併。”可见其造字原理是从两个站立的人形象来传达并行的概念。

2. 经典引用:

  • 《仪礼·乡射礼》:“併行。”
  • 《礼记·儒行》:“併立则乐。”
  • 《荀子·难势》:“俄而併乎尧舜。”
  • 《诗·齐风·还》:“併驱从两肩兮。”
  • 《文心雕龙·附会》:“併驾齐驱。”

3. 字义扩展:

“并”不仅限于并行并列,它还可以指合并、兼并,甚至用于表达强烈否定时的语气加强,如“我并不容易。”此外,还有“并发症”、“并联电路”等现代术语。

五、“并”字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应用

1. 诗词:

“并”在古代诗词中常用来描绘共同行动、齐头并进的画面。比如清末林觉民的《与妻书》中有“吾与汝并肩携手”,表达了夫妻间亲密无间的感情。

2. 成语:

  • 并驾齐驱:比喻齐头并进,不分前后高低。
  • 并蒂莲:比喻恩爱夫妻。
  • 并肩作战:形容紧密配合,共同完成任务。
  • 并行不悖:形容事物各自发展,互不影响。

六、“并”字相关的成语

1. 并驾齐驱: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原指几匹马并排拉着车一齐奔跑,后比喻几个人或几种事物齐头并进,不分高下。

2. 并蒂连枝:源自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形容花果同株生长,象征亲密无间的关系。

3. 并肩作战:出自《左传·成公十六年》,形容战友或同志密切配合,共同战斗。

4. 并行不悖:出自《周易·系辞上》,意为两种事情可以同时进行而不互相冲突。

七、“并”字的组词(20个词)

  • 并肩
  • 并列
  • 并肩作战
  • 并列关系
  • 并存
  • 并蒂莲
  • 并发
  • 并发症
  • 并集
  • 并联
  • 并联电池组
  • 并网
  • 并案
  • 并产
  • 并日而食
  • 并入
  • 并吞
  • 并置
  • 并重
  • 并拢

八、总结

通过对中国文字“并”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发现,这个字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汉字,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作为会意字,“并”从二人并立的形象出发,逐渐演变为表示并行、并列以及合力协作等多种意思。在现代社会中,“并”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如医学、电学、逻辑等,展现了其强大的适应性和包容性。

在起名方面,“并”寓意着合作、和谐与进步,适合作为名字的一部分,寄寓对孩子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望。不论是古代的经典文献还是现代的生活场景,“并”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传递着积极向上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