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滨
“滨”字的基本信息:
“滨”(拼音:bīn),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汉字,笔画数为13,部首为“氵”。它源自古代形声字,由水旁和宾声组成,本义指水边。从其构造来看,“滨”字形象地表达了与水相关的地理位置。
释义及用法
释义:
- 湖、河、海的水边陆地:如南涧之滨、率土之滨等。
- 古州名:五代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改赡国军置,治所在今山东省滨县。
- 姓氏:在一些地区作为姓氏使用。
- 通“濒”,表示靠近;临近:例如《国语·齐语》中提到“是以滨于死”,即接近死亡的意思。
用法:
“滨”通常用于描述湖泊、河流或海洋边缘的土地,也可指称某些特定的历史地理区域。此外,在文学作品中,“滨”还用来形容人物处于某种危险境地时的状态。
字典说明
现代字典解释: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滨”的主要含义包括:
- 湖、河、海的水边陆地。
例子:
南涧之滨。
率土之滨。
海滨广斥。
屈原至于江滨。 - 古州名,五代周显德三年改赡国军置,治所在渤海(今滨县)。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滨县、沾化、利津和博兴县的一部分。
- 姓氏。
- 通“濒”,意为靠近;临近。
起名中的意义
起名时的意义:
当选择“滨”作为名字时,可以传达以下几层含义:
- 象征着自然界的美好与宁静,寓意生活平和、环境优美。
- 暗示一种临水而居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人们对水资源重要性的认知。
- 如果用于表达个人特质,则意味着此人具备坚韧不拔的精神,能够在逆境中保持镇定。
- 历史上,“滨”曾是古州的名字,因此也可以赋予孩子一定的文化底蕴。
古典解说
文辞、集韵和说文解字中的解释:
在古代文献中,“滨”被定义为水边之地。如《诗经·召南·采蘯》中有“南涧之滨”,描绘了清澈的小溪边景色;《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提到“屈原至于江滨”,描述了屈原投江前的最后一刻。这些记录不仅展示了“滨”字的具体应用场景,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
诗词内容
与“滨”相关的经典诗词:
- 《诗经·召南·采蘯》:“南涧之滨。”
- 《诗经·小雅·北山》:“率土之滨。”
- 《书·禹贡》:“海滨广斥。”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至于江滨。”
这些诗句通过描写水边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内心的感慨。
成语与组词
与“滨”相关的成语:
- 濒临绝境:形容处境非常危险,几乎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
- 滨江临海:形容地处江河入海口附近,交通便利。
与“滨”相关的组词:
- 海滨
- 湖滨
- 湘江之滨
- 溪滨
- 滨涯
- 湖滨
- 滨海区
- 滨近
- 滨就
- 滨河
- 滨湖
- 滨路
- 滨岸
- 滨岛
- 滨园
- 滨港
- 滨桥
- 滨沙
- 滨草
- 滨柳
- 滨松
文章总结
综上所述,“滨”作为一个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下有着丰富的含义和用途。它既可以指代地理特征,也能用于形容人的状态。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社会,“滨”都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以及对于生命的思考。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个充满魅力的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