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意义

豳(bīn):

“豳”字是一个古汉字,部首为“豕”,总笔画为17。它在古代指的是一个重要的都邑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旬邑县西南地区。根据《说文解字》,豳本作邠,从邑分声,后来也写作“豳”。作为周朝早期的重要地方之一,豳地多描写农家生活和辛勤劳作的情景,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之一。

读音和五行属性

读音:bīn

五行:

这个字的读音是“宾”(bīn),五行属水,具有流动性和滋养的特性。

起名的意义

“豳”作为一个古地名,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适合用作人名或地名。它象征着古老的文明传承,以及对土地和劳动人民的尊重。同时,“豳”的字义中包含了对田园生活的美好向往,体现了勤劳质朴的生活态度。因此,选择“豳”作为名字可以寓意一个人有着踏实稳重的性格,同时也表达了对其未来发展的良好祝愿。

字典说明(详细解释字典中的说明)

《康熙字典》中对于“豳”的解释如下:

该字属于【酉集中】【豕字部】,页码1198,第17位。其拼音为“bīn”,取自唐韵、广韵等韵书的记载,音切为补巾切、府巾切等。字义方面,《说文解字》提到:“周太王国,在右扶风美阳。本作邠,从邑分声。亦作豳,美阳亭卽豳也。”此外,《诗·大雅》中有描述公刘迁居于此的内容,《诗谱》则进一步指出豳为后稷曾孙公刘所徙之地,今属扶风栒邑,靠近岐山。

中国古典解说(用文辞、集韵和说文解字)

在古籍文献中,“豳”不仅是一个地理位置上的概念,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根据《说文解字》,豳是指周太王建立的国度,位于右扶风的美阳。而《集韵》将其发音记为逋閑切,与斒同义,表示颜色不纯的状态。又通作“班”,意指斑纹或杂色花纹。

司马相如在《史记》中曾提到“被豳文”,注释认为这是指穿着有斑点的衣服,即“著斑衣”。这些记载反映了古人对于色彩、纹理的独特理解和表达方式。

诗词内容

“豳”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最著名的莫过于《诗经·豳风》。这是一组描绘农耕生活的七篇诗作,记录了先民们日常劳作、庆祝丰收等场景,被誉为中国最早的田园诗。通过这些优美的诗句,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世界。

成语相关

关于“豳”的成语较少,但有一些词汇与之有关联:

  • 豳风:源自《诗经》,形容田园风光及农民生活的美好景象。
  • 豳土:指豳地的土地,象征富饶和丰产。

常用词语(20个词)

  • 豳州
  • 豳风
  • 豳土
  • 豳山
  • 豳县
  • 豳城
  • 豳田
  • 豳野
  • 豳乡
  • 豳原
  • 豳道
  • 豳里
  • 豳宫
  • 豳庙
  • 豳祠
  • 豳社
  • 豳歌
  • 豳赋
  • 豳颂
  • 豳礼

总结

综上所述,“豳”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充满诗意的汉字,它不仅是古代地名,更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豳”的深入了解,我们不仅能领略到古人的智慧结晶,也能体会到那份对土地深深的热爱之情。希望这篇介绍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欣赏这一独特的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