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意义
“摽”是一个具有丰富含义的汉字,其拼音为biāo,部首为扌,总笔画为14。根据《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该字的基本含义为挥之使去、抛弃、击打等。以下是对“摽”字的详细解析:
1. 挥之使去
“摽”的一个重要含义是挥之使去或驱逐。例句:《孟子》中提到“摽使者出诸大门之外”,意为将使者驱逐出门外。
2. 抛弃
另一个常见的含义是抛弃或舍弃。例句:《公羊传·庄公十三年》中的“已盟,曹子摽剑而去之”,表示已经结盟后,曹子扔下剑离开。
3. 击打与捆扎
“摽”还有击打和捆扎的意思:
① 捆住某物使其相连:如用绳子摽椅子腿。
② 互相用胳膊紧紧相钩:姐妹俩摽着胳膊走。
③ 亲近;形影不离(多含贬义):他俩总摽在一起。
④ 落下:梅子成熟而落下,比喻女子应当结婚的年龄。
⑤ 击打:长木之斃,无不摽也。
4. 标榜与标志
“摽”在古代还通“镖”、“标”,有标榜和指标志、标示的含义。例如,“摽帜”指旗帜上的标志,“摽卖”则指商品上标注价格等信息。
5. 高举与漂浮
在某些古文中,“摽”还可以表示高举貌或通“漂”表示漂浮。这些含义虽然较为少见,但在特定语境中有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读音和五行属性
“摽”的拼音为biāo,根据五行为水。这一属性使得“摽”字在姓名学和其他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
起名中的解析和意义
由于“摽”字的含义较多且复杂,在起名时需谨慎使用。特别是它的一些含义可能带有消极或贬义色彩,比如“抛弃”和“形影不离(贬义)”。因此,在取名时建议结合具体的文化背景和个人喜好进行选择。
字典说明(详细解释字典中的说明)
根据《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的记载,“摽”字的主要释义如下:
- 《说文解字》:“摽,击也。一曰挈??牡也。”
- 《尔雅·释诂》:“摽蘦,落也。”
- 《诗·召南》:“摽有梅。”
- 《诗·邶风》:“寤辟有摽。”(注:辟,拊心也。谓拊心之时,其手摽然。)
- 《集韵》:“被表切,音殍。亦落也。”
- 《左传·哀十二年》:“长木之斃,无不摽也。”
- 《公羊传·庄十三年》:“曹子摽劒而去之。”
- 《前汉·王莽传》:“摽末之功。”
诗词内容
在古典诗词中,“摽”字多次出现,尤其在《诗经》中。“摽有梅,其实七兮”出自《诗·召南·摽有梅》,描述了梅子成熟的景象,比喻女子到了适婚年龄。
相关成语
“摽”字在成语中也有应用,以下是几个例子:
- 摽梅之年:形容女子到了适合婚嫁的年龄。
- 摽落:形容物体脱落或坠落。
- 摽梅:同“摽有梅”,形容女子到了婚嫁的年龄。
组词(20个词)
- 摽落
- 摽梅
- 摽弃
- 摽掷
- 摽击
- 摽弄
- 摽却
- 摽掷
- 摽枪
- 摽剑
- 摽旗
- 摽散
- 摽卖
- 摽掷
- 摽弃
- 摽落
- 摽掷
- 摽枪
- 摽剑
- 摽掷
文章总结
综上所述,“摽”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含义和多样的应用场景。它可以表示挥之使去、抛弃、击打等动作,也可以用于形容梅子成熟的自然现象或女子的婚嫁年龄。尽管“摽”字在起名中需谨慎使用,但其深厚的语义内涵仍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希望本文能为读者提供全面的理解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