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意义

“馿”(bì)是一个在现代汉语中较为少见的汉字。根据《康熙字典》的记载,这个字属于马部,意为“俗驢字”,即驴的一种古称。然而,在一些古文献和古典诗词中,“馿”也用来表示浓香。从偏旁来看,该字含有“香”这一偏旁,进一步强化了其与香气相关的含义。

读音和五行

拼音:“馿”的拼音是 bì。
五行:关于“馿”字的五行属性并未明确记录。由于其主要含义与动物(驴)相关,部分命理学家可能将其归类于土行或木行,但并无权威定论。

起名中的意义

在起名时使用“馿”字的情况较为罕见。尽管该字有浓香之意,但在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对“馿”的认识更倾向于其作为驴的古称。因此,如果选择此字作为名字的一部分,需谨慎考虑其可能带来的误解。然而,若能结合其他具有积极意义的字词,则可以创造出独特的、富有文化底蕴的名字。

字典说明

根据《康熙字典》,“馿”字收录于〈亥集上〉【馬字部】,页码为1435第10行。书中解释:“【正字通】俗驢字。”这表明“馿”是驴的另一种写法,在古代文献中广泛使用。此外,《康熙字典》还提供了笔画数(14画),以及包含该字的一些成语和词汇。

中国古典解说

在中国古典文献中,“馿”主要出现在描述驴的场景中。例如,《文心雕龙》提到“騏驎駏駜,騄駬馿驘”,这里“馿驘”指的是不同类型的驴。而在某些诗文中,如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里,也有描写驴的形象,虽然不一定直接用到“馿”字,但也体现了古人对这种动物的关注。

诗词内容

虽然直接以“馿”为主角的诗词较少,但在一些描绘自然风光或乡村生活的诗作中,常常会出现有关驴的描写。比如宋代苏轼在其诗中写道:“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其中虽未提“馿”,但反映了类似的生活场景。

相关成语

与“馿”相关的成语主要包括:
- 馿唇鹿舌:形容言语荒诞不经。
- 馿头不对马嘴:比喻答非所问。
- 馿唇俐齿:形容人说话流利敏捷。
- 馿鸣狗吠:比喻粗俗的声音或言论。
(注意:以上成语中“馿”通常写作“驴”。)

组词示例

  • 馿车:指由驴拉的车子。
  • 馿皮:驴的皮肤,常用于制作阿胶。
  • 馿肉:驴的肉。
  • 馿粪:驴排泄的粪便,有时用作肥料。
  • 馿尾:驴的尾巴。
  • 馿鸣:驴叫声。
  • 馿力:驴的力量。
  • 馿毛:驴的毛发。
  • 馿骨:驴的骨头。
  • 馿蹄:驴的蹄子。
  • 馿眼:驴的眼睛。
  • 馿耳:驴的耳朵。
  • 馿背:驴的背部。
  • 馿腿:驴的腿。
  • 馿脖:驴的脖子。
  • 馿嘴:驴的嘴巴。
  • 馿脸:驴的脸。
  • 馿心:驴的心脏。
  • 馿肝:驴的肝脏。
  • 馿肾:驴的肾脏。

文章总结

“馿”字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但在古籍和古典文学中占有一定地位。它不仅是驴的一种古称,还带有浓香之意。通过了解《康熙字典》中的详细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虽然直接以“馿”命名的情况不多,但它仍然是一个充满趣味和文化底蕴的汉字,值得我们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