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躭
字形信息:
- 笔画数:20
- 拼音:bì
- 部首:足
释义与出处
“躭”是一个较为少见的汉字,其主要意义为“跛脚”,即走路不便的状态。在古代文献中,此字多用来描述行动迟缓或身体有残疾的人。以下是一些具体的解释和引用:
- 《礼记·王制》:“聾〈耳〉、躭〈行〉。” —— 描述听力受损和行动不便的人。
- 枚乘《七发》:“犹将伸伛起躭。” —— 形容人由屈曲而直立,但行走仍显困难。
- 《史记·平原君虞卿传》:“民家有躭者。” —— 说明某人家中有行动不便的人,注释为“正义跛也”。(意为正义之人为跛脚之人)
- 《淮南子·说林》:“躭者见虎而不走。” —— 身体不便的人见到猛兽也不逃跑。
- 柳宗元《天对》:“身躭步。” —— 形容身体和步伐都显得不灵活。
- 明·罗贯中《全图绣像三国演义》:“兄弟三人,皆得躭疾。” —— 讲述三兄弟都患上了腿脚不便的病。
字典释义与使用
根据《康熙字典》,躭属于酉集中,归入【身字部】,页1237第13,【玉篇】中称为俗耽字。此外,“躭”还有其他用法,例如:
- “躭足”指跛足或瘸腿。
- “躭步”表示因腿脚不利索而形成的特殊步伐。
- “躭疾”则用来指代一种腿部疾病导致的行动障碍。
五行属性与读音
从五行的角度来看,“躭”的五行属土,因其部首为“足”,且该字本身带有稳定、沉重的感觉。至于发音方面,“躭”的拼音是bì,声调为去声,反映了这个词具有低沉、缓慢的特点。
起名的意义
虽然“躭”字本身含有负面含义,但在特定情境下也可以赋予积极的意义。例如,如果希望孩子能坚强面对困难,则可以选取这个字作为名字的一部分,寓意即使遇到阻碍也能坚持前行。然而,在现代社会中直接以“躭”字命名并不常见,更多地会出现在诗词歌赋之中,或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被提及。
古典解说与诗词内容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里,“躭”常用来表达一种无奈或坚韧的情感。如唐代诗人杜甫在其诗作中曾写道:“日车何躭躭!”这里借用“躭”来描绘时间流逝的缓慢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另外,《淮南子》等古籍也频繁出现此字,往往是为了强调人物性格中的坚韧不拔或某种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因此,通过了解这些经典文本中的用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成语与组词
包含“躭”的成语
- 躭于逸乐:过分追求安逸享乐的生活方式。
- 躭玩忘返:沉迷于游乐而忘记回家。
组词示例
- 躭心:专心致志,深思熟虑。
- 躭书:喜爱读书,沉浸于书籍世界。
- 躭想:反复思考某个问题。
- 躭戏:热衷于戏剧表演。
- 躭念:怀念过去的事情。
- 躭迷:痴迷于某事物。
- 躭玩:陶醉于游戏或娱乐活动。
- 躭乐:享受快乐时光。
- 躭学:勤奋学习,专心致志。
- 躭思:深思熟虑,认真考虑。
- 躭情:感情深厚,难以割舍。
- 躭忧:忧虑重重,内心不安。
- 躭睡:嗜睡,喜欢睡觉。
- 躭愁:长时间处于忧愁状态。
- 躭食:贪吃,喜欢美食。
- 躭酒:嗜酒成性。
- 躭恋:深情依恋。
- 躭望:充满期待地等待。
- 躭梦:沉浸在美好的梦境中。
- 躭爱:深深的喜爱与眷恋。
总结
综上所述,“躓”作为一个古老而独特的汉字,不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还在语言表达上有其独特之处。尽管它主要表达了身体上的缺陷或行动上的不便,但也隐含着坚韧不拔的精神特质。通过深入研究这个字的历史背景及其在古代文献中的应用,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并传承这份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