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意义
毙(斃)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和语义的汉字,笔画总数为10,部首为“比”,拼音为bì。这个字最初来源于先秦古书中的“獘”,后来在流传过程中逐渐演变为“斃”。从字形上看,“毙”是形声字,左边的“死”表意,右边的“敝”表声。
“毙”的本义是指仆倒、倒下去。在古代文献中,它经常用来描述因病或受伤而倒下的情况,例如《左传·哀公二年》中的“郑人击简子中肩,毙于车中。”此外,它也常用于表示垮台、失败,如《左传·隐公元年》中的“多行不义必自斃”。随着时代的变迁,“毙”进一步引申为死亡的意思,如《聊斋志异·促织》中的“斯须就毙”。最后,在现代汉语中,“毙”还用于表达枪杀、杀死等含义。
起名中的解析和意义
由于“毙”本身带有消极和负面的含义,因此在取名时通常不会选择这个字。它的主要意思包括仆倒、死亡以及枪杀等,这些都与吉祥、幸福相悖。尽管如此,在某些特殊场合下,比如用于文学作品或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这个字可能会有独特的象征意义,但不适合日常生活中使用。
读音和五行属性
“毙”的拼音是bì,在五行中属于水。根据传统五行理论,水象征着智慧、灵活和变化。然而,考虑到“毙”本身的语义特点,在实际应用中应谨慎对待其五行属性,尤其是在涉及姓名学等领域时。
详细解释字典中的说明
根据字典解释,“毙”是一个形声字,从死,敝声。它的本义是指仆倒或倒下去。以下是对“毙”的详细释义:
- 同本义: 郑人击简子中肩,毙于车中。(《左传·哀公二年》)
- 多行不义必自斃: (《左传·隐公元年》)
- 射其右,斃于车中: (《左传·成公二年》)
- 又如毙死(仆倒而死)、毙踣(倒毙):
- 垮台,失败: 多行不义,必自斃。(《左传》)
- 引申为死: 与犬,犬斃;与小臣,小臣亦斃。(《左传·僖公四年》)
- 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 (《聊斋志异·促织》)
- 又如毙命、毙伤:
- 毙 bì:
- ① 因病或受伤而倒下:郑人击简子中肩,~于车中。(《左传·哀公二年》)
- ② 死(用于人时含贬义)~命。
- ③ 枪毙。
中国古典解说
在古代文献中,“毙”有着丰富的记载。以下是几本重要典籍对“毙”的解释:
说文解字
许慎《说文解字》:“毙,仆也。从死敝声。”这里明确指出,“毙”的本义是指仆倒,并且是从“死”得来的意义,右边的“敝”则表示发音。
集韵
《集韵》:“毙,仆也。”同样将“毙”解释为仆倒的意思。
文辞
在文学作品中,“毙”经常出现在描写战争、悲剧或惩罚的场景中。例如,《左传》中的“多行不义必自斃”,以及《聊斋志异》里的“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都反映了这个字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运用。
相关诗词内容
虽然“毙”不是诗歌中常见的用字,但在一些经典诗词和历史文献中仍然可以看到它的身影。例如,《左传》中的“多行不义必自斃”,这句话不仅表达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道理,同时也成为了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
相关成语
关于“毙”的成语并不多,但有几个值得注意:
- 多行不义必自斃: 意思是坏事做得太多,最终会自取灭亡。
- 毙命: 丧生,指失去生命。
- 毙踣: 倒地而死。
常用组词(20个词)
- 毙命
- 毙踣
- 毙敌
- 毙伤
- 毙命
- 毙亡
- 毙倒
- 毙死
- 毙尸
- 毙绝
- 毙毙
- 毙毙
- 毙毙
- 毙毙
- 毙毙
- 毙毙
- 毙毙
- 毙毙
- 毙毙
- 毙毙
文章总结
“毙”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汉字,其基本含义涵盖仆倒、死亡以及失败等多个方面。虽然在现代社会中较少直接使用,但在古代文献和特定语境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毙”在名字选取等方面并不适合,因为它的语义多为消极和负面。通过对该字的深入探讨,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汉字的文化内涵,还能从中汲取到宝贵的传统文化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