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文字意义

字是一个形声字,从雨包声。它的本义是冰雹,指空中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冰粒或冰块。在古代文献中有着详细的描述和解释。例如,《大戴礼记·曾子天圆》提到:“阳之专气为雹”,意思是阳气在雨中温暖如汤,阴气薄之不相入,转而为雹。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也说:“寒水胜火,则为冰雹。”这些古代文献都表明了是一种自然现象,与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有关。

二、雹字读音和五行

字的拼音是 báo,笔画数为13,部首是雨。根据五行理论,雹属于水属性。这与它作为冰雹的自然特征相符,因为水遇冷会凝结成冰。

三、雹字用来起名的意义

虽然字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和自然意义,但在起名时并不常用,因为它通常与自然灾害相关联,可能给人带来不吉利的感觉。不过,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也可以赋予其独特的寓意。例如,可以理解为“坚强”、“坚韧”,因为冰雹虽小但能抵抗外界的冲击。因此,如果希望名字传达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字也可以考虑。

四、雹字字典说明(详细解释字典中的说明)

根据《康熙字典》,字收录于戌集中,属于雨字部,位于第1372页第26个位置。其古文形式有多种,包括:??、??、??等。《康熙字典》引用了多部古代文献来解释的含义:

  • 《说文解字》:“雹,雨冰也。”

  • 《大戴礼记》:“阳之专气为霰,阴之专气为雹。霰雹者,一气之化也。”

  • 《左传·昭四年》:“圣人在上,无雹。虽有,不为灾。”

此外,《康熙字典》还提到了一些关于的历史事件和民俗用法,如宋绍兴十七年临安雨雹,太学屋瓦皆碎,学宫讳言雹,遂称硬雨。

五、雹字在中国古典解说(用文辞、集韵和说文解字)

根据《说文解字》,雹被定义为“雨冰也”,即雨水遇冷凝结成冰。这种解释简洁明了,强调了雹作为一种自然现象的本质。《大戴礼记》则进一步探讨了雹形成的气象原因,认为它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集韵》中提到雹的读音为蒲角切,弼角切,??音?。

在古代文献中,雹往往被视为一种不祥之兆。例如,《礼·月令》提到仲夏行冬令,则雹冻伤谷,反映出古人对雹的认识与其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

六、雹字相关的诗词内容

雹作为一个自然现象,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也有所体现。以下是几首涉及雹的诗句:

  • 唐·李朝威《柳毅传》中有“霰雪雨雹,一时皆下”的描写,生动地描绘了暴雨夹杂着冰雹的场景。

  • 宋·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中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里虽然没有直接提到雹,但表达了诗人面对风雨时的从容心态。

七、雹字相关的成语

以下是一些与雹字相关的成语:

  • 风雹雷电:形容天气变化剧烈,带有强烈的风暴和冰雹。

  • 暴风骤雨:形容突然而猛烈的风雨,常伴有冰雹。

  • 雹击雷轰:形容威力巨大,如同冰雹打击和雷鸣般强烈。

  • 飞沙走石:形容风势极大,沙石随风飘动,有时也会伴随冰雹。

八、雹字组词(20个词)

  • 雹子

  • 雹灾

  • 雹云

  • 雹暴

  • 雹点

  • 雹雨

  • 雹阵

  • 雹珠

  • 雹霰

  • 雹粒

  • 雹石

  • 雹球

  • 雹冰

  • 雹片

  • 雹粒

  • 雹核

  • 雹团

  • 雹粒

  • 雹雨

  • 雹雹

九、最后的文章总结

通过以上对字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字不仅在自然现象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着丰富的内涵。它不仅是冰雹的象形符号,更是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和表达。无论是字源、读音、释义还是诗词成语,字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尽管在现代生活中,字的应用较为有限,但在特定场合下,它仍然能够传递出独特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