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捭

“捭”是一个形声字,由手部和卑声组成。其本义为两手横击,在古代文献中也有掰开、分开等含义。以下是关于“捭”字的详细解释。

读音和五行属性

拼音:bǎi
笔画:11
偏旁:
五行:

释义

根据《说文解字》,“捭”的本义是两手横向对外旁击。具体解释如下:

  • 两手横向对外旁击:

    《说文解字》中记载:“捭,两手击也。”在左思的《吴都赋》中有“莫不衄锐挫芒,拉捭摧藏。”这里描述的是用双手打击敌人,使其锐气受挫。

  • 掰开,分开:

    《广雅》中提到:“捭,开也。”这表明“捭”有分开、掰开的意思。例如,《礼记·礼运》中的“其燔黍捭豚”,意思是将烤好的猪肉掰开。

  • 拨动:

    《鬼谷子》中有“捭阖。捭之者,料其情也。”这里的“捭”指的是拨动或开合的动作,用于比喻政治上的分化与拉拢。

字典说明(详细解释字典中的说明)

《康熙字典》对“捭”字的解释如下:

“《康熙字典》〈卯集中〉【手字部】頁435第08 【唐韻】比買切【集韻】【韻會】【正韻】補買切,??拜上聲。
《說文》兩手擊也。一曰擲也。
左思《吳都賦》:莫不衂銳挫鋩,拉捭摧藏。
注:鳥獸莫不衂挫鋒鋩拉擲折挫之也。
又與擺通。鬼谷子有捭闔篇,戰國時蘇秦學捭闔揣摩,捭之者開也,闔之者閉也。
又《集韻》部買切,排上聲。義同。
又普未切,音睥。毀也。與??同。
又《韻會》《正韻》博厄切,音蘖。
禮《禮運》:燔黍捭豚。
疏:捭析豚肉,加於燒石之上而熟之。
說文:或作擗。又作擘。”

在中国古典解说(用文辞、集韵和说文解字)

从古籍来看,“捭”字的意义广泛且深刻:

  • 在《说文解字》中,“捭”被解释为两手横向对外旁击,是一种打击动作。
  • 《集韵》中提到“捭”可以与“摆”相通,表示开合的动作。
  • 《礼记·礼运》中,“捭”用于描述将烤好的猪肉掰开,体现了“捭”的实际应用。
  • 在《鬼谷子》中,“捭阖”成为一种政治策略,意指通过言辞探测、打动他人,运用分化的手段。

诗词内容

“捭”字在古代诗词中也有所体现。如元代佚名的《木兰花慢·赠歌妓》中有:“看捭阖纵横,东强西弱,一转危机。”这里描绘了政治局势的变幻,暗示着局势的动荡与复杂。

成语

含有“捭”字的成语较少,但以下几个成语展示了“捭”的独特用法:

  • 捭阖纵横:

    形容战国时期策士游说时使用的分化与拉拢的方法。纵横指的是合纵连横的策略,捭阖则是指开合。

  • 捭阖揣摩:

    源自《鬼谷子》,形容用言辞探测他人的内心,从而进行分化的策略。

组词(20个词)

  • 捭阖
  • 捭阖纵横
  • 捭阖揣摩
  • 捭开
  • 捭阖术
  • 捭心
  • 捭门
  • 捭户
  • 捭扉
  • 捭弄
  • 捭阖权变
  • 捭阖之术
  • 捭阖家
  • 捭阖之道
  • 捭阖之智
  • 捭阖之势
  • 捭阖之机
  • 捭阖之才
  • 捭阖之功
  • 捭阖之术

总结

“捭”字具有丰富的意义,既可以用作具体的动作描写,也可以引申为抽象的政治策略。它的本义是两手横向对外旁击,但在不同的语境中,它还可以表示掰开、分开等意思。在古代文献中,“捭”字不仅出现在军事和政治领域,还出现在礼仪和日常生活中,展现了古人对其多样化的理解和运用。通过了解“捭”字的多种含义及其在古典文学和成语中的应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语言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