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嗷
嗷是一个汉字,总笔画为13画,部首为“口”。它属于形声字,由表示意义的“口”和表示声音的“敖”组成,其本义为哀鸣声。
字的读音和五行属性
嗷的拼音是“áo”,根据五行理论,该字属“土”。在古代文化中,土代表稳重、厚实,具有承载万物的特性。
字的意义与应用
《说文解字》对嗷的解释为:“嗷,众口愁也。”这表明嗷最初是指多人因忧愁而发出的声音。在《诗经·小雅·鸿雁》中有“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的诗句,这里描述的是大雁飞翔时发出的哀鸣声,传达了一种悲伤的情感。
此外,嗷还用来形容叫声或喧闹声。例如,在《楚辞·惜贤》中有“声嗸儗以寂寥兮”,这里“嗸儗”即为“嗷”的变体,指的是寂静中的声音。《汉书·刘向传》中的“谗口嗸嗸”则是指众人的议论声。
在现代汉语中,“嗷嗷待哺”常用来形容人们在饥饿或急需帮助时的情景,形象地表达了急迫的需求。
字在起名中的解析和意义
虽然嗷字本身带有哀伤、喧闹之意,但在某些特定的文化背景下,选用此字作为名字的一部分,可以寓意孩子能够像大雁一样坚强,即使面临困难也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寻求帮助和支持。然而,由于该字的负面含义较强,一般较少用于起名。
字典说明
根据《康熙字典》的记载,嗷字位于丑集上的口字部,页码204第15行。字典中提到:嗷的古音为五牢切或牛刀切,读作“áo”。除了本义外,嗷还有多种引申义,如形容声音嘈杂、喧闹等。
中国古典解说
在古代文献中,嗷字多用于描述哀鸣声、呼唤声或人群中的喧哗声。《说文解字》将其解释为“众口愁也”,强调了群体性的哀愁或不满。而在文学作品中,如《诗经》和《楚辞》,则更多地将嗷用于表达自然界的声音,赋予了自然景观以情感色彩。
与嗷字相关的诗词内容
-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诗经·小雅·鸿雁》
- 声嗸儗以寂寥兮。——《楚辞·惜贤》
- 谗口嗸嗸。——《汉书·刘向传》
- 可奈满城无粮,嗷嗷待哺。——蔡东藩《唐史演义》
与嗷字相关的成语
- 嗷嗷待哺:形容饥饿时急于求食的样子,或形容人民生活困苦,急待救济。
- 嗷嗷之声:形容众多的哀鸣声或喧哗声。
与嗷字相关的词语
- 嗷然
- 嗷嗷
- 嗷嘈
- 嗷骚
- 嗷鸣
- 嗷呼
- 嗷咻
- 嗷嗷待哺
- 嗷嗷待食
- 嗷嗷乱叫
- 嗷嗷之声
- 嗷嗷不已
- 嗷嗷之鸣
- 嗷嗷之众
- 嗷嗷之音
- 嗷嗷之声
- 嗷嗷之乱
- 嗷嗷之苦
- 嗷嗷之鸣
- 嗷嗷之声
总结
嗷字在中文中主要用于描述哀鸣声、呼唤声或喧哗声,多带有一定的负面情感。虽然在起名中较少使用,但在文学作品和成语中却有着丰富的表现力。通过了解嗷字的多种含义及其在古代文献中的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字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