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姓名 / 头条 / 蒋大鸿地理秘本

蒋大鸿地理秘本

责任编辑: admin 来源: 头条 专题文章 浏览次数: 8 更新日期: 2016-06-09 16:10

蒋大鸿,名平阶,号宗阳子,明末清初人。世居华亭张泽,即今日上海松江区张泽镇。生于1616年,卒于1714年,寿九十有八。

鉴于蒋公在地理风水界的巨大影响,冒称其弟子者不乏其人,亦有地理大师意欲其著作畅行,乃冒蒋大鸿之名出伪书,如:《地理辩正》、《平砂玉尺辩伪》、《天元五歌》、《阳宅指南》、《水龙经》等书,虽对后世影响深远,实则并非蒋大鸿生前所著。



笔者(陈海云)乃蒋大鸿仙师第11位传人,今天有必要站出来澄清事实,以正视听。

蒋大鸿仙师生前著有《開山啟》,《地理精要》,《地理帖》,《羅經精義》,《挨星配卦》等,可惜并未出版。皆由其嫡传弟子们手抄笔录,秘不示人。



蒋大鸿真正嫡传弟子有: 刘达僧,传彭筠莊,传龙春湖,传董根斋,传文春堂,传叶培元,传旷达凡,传曾永禄,传董辉南,传王鸿源(王心田),到笔者(陈海云)为止,至今还只有11人。

蒋大鸿的这些地理秘本, 由第十位传人王鸿源珍藏, 只可惜王鸿源之子王松青与五术无缘,因此,百余年来,这些地理秘本从未公诸于世。笔者有缘,才得到蒋大鸿的这些地理秘本。目前,蒋大鸿的这些书稿统统由笔者珍藏。蒋大鸿仙师地理秘本有《開山啟》,《地理精要》,《地理帖》,《羅經精義》,《挨星配卦》等。





蒋大鸿地理秘籍之一 《開山啟》
1


2


3


4


5


6


7
遵循师瞩: 天机不可泄漏, 故笔者特意略去第8页,第9页,第10页, 有缘者可来电索要. 18816800450 QQ 1477533812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蒋大鸿地理秘籍之二 《寻龙经》




陈海云,邵东县佘田桥镇五里村人。专事风水研究,在姓名学研究上,至今无人能出其右。




















遵循师瞩: 天机不可乱泄漏, 故笔者特意删掉两页, 有缘者可来电索要. 18816800450 QQ 1477533812 微信 18816800450





遵循师瞩:
天机不可乱泄漏, 故笔者特意略去第8页,第9页,第10页, 有缘者可来电索要. 18816800450 QQ 1477533812 微信 18816800450




















..












未缺26(数字排错)










































.



















































































==================================================
下面的影印图出自《開山啟》:




蒋大鸿的真传弟子如下(其它均是假冒)
刘达僧, 第1位; 彭筠莊, 第2位; 龙春湖, 第3位
董根斋, 第4位; 文春堂, 第5位; 叶培元, 第6位
旷达凡, 第7位; 曾永禄, 第8位; 董辉南, 第9位
王鸿源 ( 王心田 ),第10位 (前十位均逝)
陈海云.第11位.湖南邵东人.
上面清楚记载所传弟子姓名,由此可见,那些自称是蒋大鸿弟子或自称是蒋大鸿第几代的,统统是假冒伪劣产品。下面四页亦紧承上两页而来。










蒋大鸿地理秘籍:《開山啟》,《地理精要》,《地理帖》,《羅經精義》,《挨星配卦》等,其它均是伪书




=====================================


一代地仙——蒋大鸿



蒋大鸿(名珂,字平阶,号宗阳子,门人称其为杜陵夫子),明末清初的玄空宗师。于万历丙辰(1616)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辰时出生于江苏省松江县张泽镇。 蒋大鸿幼年丧母,中年丧父,自幼随先父安溪公学习地理风水之术,以形家为主。随着学识的提高,年少时即知世俗流行的风水谬误多多,但又不知道如何去更正。直至后来,到了思穷径绝的时候,才在方外之地获得无极子的风水真传。期间他还博采众长学习吴天柱的水龙法和武夷道人的阳宅法,并得到魏相国府的阳宅秘笈而自悟,这样又苦学了10年,才心眼洞开。之后,他开始游历祖国的大江南北,遍访古今的名墓大宅,充分验证其理论的正确性,又实践了10年,才明白了风水之道的穷通变化和融会贯通,最后已臻化境成为震古烁今的一代地仙! 晚年的蒋大鸿因陶醉于绍兴的稽山耶溪而定居下来。据姜垚《从师随笔》记载:蒋公最后事迹是康熙五十三(甲午1714)年,为东关人沈孝子葬亲。自1616年推至1714年,其间计98年。故推其卒时,享寿已在百岁,后葬于若耶溪之樵风泾。 蒋大鸿去世后的300多年来,多少痴迷于风水之术的学子尽毕生精力研究蒋公遗作,以陈子龙、蒋平阶为代表的云间派诗词更是现代词坛的研究热点。可以说,蒋公大鸿是集玄空派风水和云间派诗词于一身的国学大师。



蒋大鸿其人



蒋大鸿为明末堪舆术大师,著有《地理辩正》、《平砂玉尺辩伪》、《天元五歌》、《阳宅指南》、《水龙经》等书,声震大江南北,影响极为深远。由于蒋大鸿是反清复明的义士,因此对其生平事迹,虽然有府志县志的记载,但都极为简略。

1、《绍兴府志》载:及明亡,唐王僭号于闽。平阶赴之,授兵部司务,晋御史,抗疏核郑芝龙跋扈。福建破,遂亡命,服黄冠,假青乌之术,浮沉于世。东至齐鲁,登泰岱,谒曲阜,转徙吴越间,乐会稽山水,遂家焉。
康熙十七年,朝廷开史局。征博学鸿词,故人欲为平阶地,亟驰书止之。平阶诗文详瞻典丽,宗云间派,以西京盛唐为要归。于书宏览,洞究无遗。好谈几社轶事,感慨跌宕,滚滚不能休。酒阑烛灺,涕泪随之,闻者服其才而哀其志焉。著书十余种,卷以百计,殁后皆散落无存。遗命葬若耶之樵风泾。
2、《华亭县志》载:蒋平阶,字大鸿。居张泽、尔扬犹子。嘉善籍诸生,崇祯间,在几社有声。乙酉亡去,赴闽。唐王授兵部司务,晋御史,劾郑芝龙跋扈,人咸壮之。闽破,服黄冠亡命。假青乌术,游齐鲁,转徙吴越,乐会稽山水,遂止焉。卒,遗命葬若耶之樵风泾。
平阶少从陈子龙游,诗文详瞻典丽。凡天文、地理、阴阳、历数之书,洞究无遗。尤谙兵法,时遇权阉,未展所学,晚益精堪舆。康熙间,有欲以博学鸿词荐者,大鸿亟止之。好谈几社轶事,感慨跌荡,涕泪随之,闻者哀其志焉。
3、《松江府志》载:蒋平阶,字大鸿。明诸生,年十八,从陈黄门游,诗文日益有名,性豪隽,有古义侠风。晚业堪舆,精其术。今言三元法者,皆宗平阶。

4、《艺海珠尘》载:《艺海珠尘》子部艺术类《地理古镜歌》篇首题:"大鸿,字平阶,又号宗阳子,江南华亭人。明亡,唐王僭号,授兵部司务,历御史。福建破,遂亡命。入务本朝,其友欲以博学鸿儒荐,大鸿止之。卒于绍兴。著书十余种,卷以百计,皆散失。"书后有戴鸿之识云:"吾君平阶蒋公得无极真人玉函之秘,遂注地理辨正一书,悉本黄石、杨、曾之授,其旨深矣,惜言多隐而不发。于是作天元五歌、天元余义及集评水龙经四卷,则显而见焉。雖皆不外无极之传,然犹觉其糟粕耳。去岁(1806)孝廉方正陈子礼园,酷嗜秘书,家藏多本,又偏觅蒋氏遗书,内得古镜歌五十余首;乃蒋公得口授真传之后,又搜括余蕴而作也。其歌,始则细辨龙水之纯杂吉凶,继则阐明先、后天八卦之精义,以推断休咎。由大及小,以至田角、灰塘,一无遗漏。诚玉函之至秘,堪舆家之圭臬也。"

5、《清史稿·列传》载:蒋平阶,字大鸿,江南华亭人。少孤,其祖命习形家之学,十年,始得其传。偏证之大江南北古今名墓,又十年,始得其旨;又十年,始穷其变。自谓视天下山川土壤,虽大荒内外如一也。遂著地理辨正,取当世相传之书,订其纰缪,析其是非,惟尊唐杨筠松一人,曾文遄仅因筠松以传。其於廖瑀、赖文俊、何溥以下,视之蔑如。以世所惑溺者,莫甚於平砂玉尺一书,斥其伪尤力。自言事贵心授,非可言罄,古书充栋,半属伪造。其倡言救世,惟在地理辨正一书。后复自抒所得,作天元五歌,谓此皆糟粕,其精微亦不在此,他无秘本。三吴两浙,有自称得平阶真传及伪撰成书指为平阶秘本者,皆假讬也。
从之学者,丹阳张仲馨,丹徒骆士鹏,山阴吕相烈,会稽姜垚,武陵胡泰征,淄川毕世持,他无所传授。姜垚注青囊奥语及平砂玉尺辨伪,总括歌,即附地理辨正中。
平阶生於明末,兼以诗鸣。清初诸老,多与唱和。地学为一代大宗,所造罗经,后人多用之,称为“蒋盘”云。



疑自蒋大鸿伪书



1、《地理辨正》原序

通三才之道曰儒,故天官、地理,皆学士家穷理之本业,而象纬之学正旨,统测灾祥,属于国家者之事。独地理为养生、送死、生民日用所急,孝子慈孙,尤不可以不谨。
宋儒朱蔡诸贤间有发明。见于性理书中者,斑斑可考。顾仅能敷陈梗概,而未究其精微。或者进而求之,通都所布,管郭诸书,虽其言凿凿,而去之愈远。斯其为道显而隐,诚所谓间世一出,非人不传耶!
余少失恃,及壮失怙。先大父安溪公,早以形家之书,孜孜手授,久而后知俗学之非也。思穷径绝,乃得无极子之传于游方之外,习其所传,又十年。于是,远溯黄石、青乌,近考青田、幕讲,彼其言,盖言人人殊而厥旨则一。且视天下山川土壤,虽大荒内外,亦如一也。其庶乎地学之正宗在是。辄欲举其说以告学者,又不容显言,无己,则取当世相传之书,订其紕缪,而析其是非。使言之者无罪,闻之者有所惩戒,而不至于乱,辨正之书所以作也。
夫地学之有书,始于黄石,盛于杨公,而世所惑溺不可卒解者,则莫甚于《玉尺》。故论断诸书,汇为一编。其俎豆之与爰书,皆以云救也。于姜诸子问业日久,经史之暇,旁及此编,岂好事哉。
我得此道以释憾于我亲,从我游者皆有亲也。姜氏习是编,而遽梓之以公世,其又为天下后世之有亲者加之意欤?允哉!儒者之用心也矣。

2、《平砂玉尺辨伪》序
仆弱冠失恃,先大父安溪公命习地理之学。求之十年,而始得其传。乃以所传,偏证之大江南北古今名墓。又十年,而始会其旨。从此益精,求之又十年,而始穷其变,而我年则已老矣。姚水亲陇告成,生平学地之志已毕,自此不复措意矣。岂不欲传之其人,然天律有禁,不得妄传。苟非忠信、廉洁之人,未许与闻一二也。
丹阳张孝廉仲馨、丹徒骆孝廉士鹏、山阴吕文学相烈、会稽姜公子尧、武陵胡公子泰征、淄川毕解元世持,昔以文章行业相师,因得略闻梗概。此诸君子,或丹穴凤雏、或青春鹗厉,皆自置甚高,不可一世。盖求其道以庇本根,非挟其术以为垄断。故能三缄其口,不漏片言。庶不负仆之讲求尔。
若夫中人以下,走四方求衣食者,仆初未尝不怜之。然欲冒禁而传真道,则未敢许也。至于仆之得传,有诀无书,以此事贵在心传,非可言罄。
古书充栋,半属伪造。故有辨正一书,倡言救世。后复自言所得,作《天元五歌》,然皆庄蒙所谓糟粕。必求其精微,则亦不在此也。此外,别无秘本,私为一家之书。
近闻三吴、两浙,都有自称得仆真传,以自炫鬻者。亦有自撰伪书,指为仆之秘本,以蛊惑后学者。天地之大,何所不容,但恐伪托之人,心术鲜正。以不正之术,谋人身家,必误人之身家。以不正之书,传之后世,必贻祸于后世。
仆不忍不辨,惟有识者察之。



3、《秘传水龙经》序
天高高在上,哀此下民。亦欲使千古不传之蕴,宣露一时。苟知而不以告人,为不仁。告而不以实,为不信。予不识固陋,欲为后世通人彦士,执辔前驱。因无极之传,发抒要妙,尽泄杨公之诀。俾荡然大辟,以山龙属之高山,以水龙属之平壤。二法判然而不相合!不惮大声疾呼,以正告天下之有识之士。间亦信之,从来迷谬,于焉洞豁。予虽自喜其阐明之非偶,而且恐恐焉惧冒阴阳之愆,又何敢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也。
方予初传水龙之法,求之古今文献,茫无显据。及得幕讲禅师《玉镜经》、《千里眼》诸书,于入穴元机,始得符契。未几,又得《水龙经》若干篇,乃叹平阳龙法,未尝无书。但先贤珍重,不肯漫泄于世尔。
因无刊本,间有字句之讹用,加校注、诠次,编成五卷。一卷明行龙、结穴、大体、支干相乘之法。二卷述水龙上应天星诸格。三卷指水龙托物比类之象。四卷明五星正支、穴体吉凶大要。五卷义同四卷,而纵横言之。一、三、四卷,得之吴天柱先生。二卷得之查浦故宦家。五卷觅之吾郡最后得。作者姓名,或有或无,其言各擅精义,互见得失。合而观之,水龙轨度,无踰此矣。学者以此为体,而更以三元、九宫、易卦、乘气为用。
譬之大匠,水龙者,檀楠、杞梓。而三元、九宫,则方圆绳墨也。
譬之丹家,水龙者,鼎器、药物。而三元、九宫,则精莹之火候也。
名材不搜,公输无所施其巧;铅汞不备,伯阳无以运其神。故天元心法,诚为至矣。

4、《水龙经》卷五序
地理之书,真伪杂糅,山龙犹有善本,平洋只字不传。世本纷纷,皆不知妄作。俗士罔察,谬以高山龙法与平地同论。遂使安坟立宅,尽失其宜。
中格合符,百无一遇!
固天机之秘,惜亦俗术之误人!顾此茫茫,不胜悲惋!予自得无极真传,洞悉高山平地,阴阳二宅秘旨。曾有《水龙经》一书,藏之名山,未敢轻泄人世。庚子春,偕吾友余晓宗,遇同郡邹子所,客有以《水龙经》一卷见示。与予所藏,大同小异。披览之余,深叹三百年绝学,竟有从推测中,得其梗概。
是书不知何人所著,考究其年次,应在万历中年。大抵江湖术士,历览已成之绩,不拘牵于俗论,而自抒其所见有如此。虽犹未究精微之蕴,然亦可谓绝伦敏妙之才矣。
按:蒋公著作流传至今者,影响最广的为《地理辨正》、《天元五歌》、《平砂玉尺辨伪》、《天元余义》、《古镜歌》、《阳宅得一录》、《阳宅指南》、《秘传水龙经》、《归厚录》等风水书籍,及有研究诗词的《支机集》外,还有《东林始末》、《毕少保传》等。



蒋公自述修证玄空之路



昔过吾师无极真人于原枝之野。扶桑上宫再拜稽手。叩问金丹大道。真人曰。人道不修。仙道远矣。天气生魂。地气生魄。造化之精英。性命之根底。于是乎寓焉。若祖宗父母灵骨不栖。则二象薄蚀。五行为灾。身且不保。而何有于长生久视蝉蜕羽化乎。我先授子以玉函之秘。山原水泽二宅奥妙。是名人世金丹。归葬其亲。兼以宜民保国建宅开都敬奉无极将语子以道矣。
但天道秘密。远则五百年一传。近则三百年一传。我昔化为无着大士。与斗中真人共明此事。为扶轮大帝定此埋金之术。今数应及子。运启后贤。传之匪人。祇为祸耳。于是告盟三天。常跪敬受。而ㄠ文妙义。不克骤通。小愤则昏。且失经大义。及寒暑易序。丹元童子。五华丈人。时或伺其寤寐。披我闱闼。引喻夏端。进以神解。比其晓悟。星岁十周。又复栈山桴海。迹夫古帝遗墟。神仙窟宅。考其制作。发其幽奇。盖鞅掌者二十年。胼胝者数千里。乃得内无惑思。外无疑旨。余之得此。可为劳矣。故愿广志殷应物。不吝尝持要妙以示人世。而末俗浮嚣。不宝至道。或始信而终疑。或得半而遽足。或以伪而乱真。授受之问。良为不易。惟隽李沈于二生。及同郡壬生辈。资性屯笃。服膺不衰。丁酉岁。偕周生翱翔入越。越之彦士觞予于宛委山禹陵之下。陵之名迹载籍显著。乃其瘗玉之地。人莫能知。余登窆石。凭虚一览指定神禹葬处。其时同游者四十余人。苍黄不白。独余姚丞相之耳孙相烈。趾不旋踵。目不改瞬。应声拊掌叹曰。君神人之鉴哉。
虽古之管郭。不加于此矣。愿执弟子礼而问业焉。求卜一丘。奉藏母翣。余于宛委南麓。为定马须之封。而吕子之再从叔师濂及弟洪烈。先与余诗酒唱和。得意忘形。缟带纻衣。愿言古处。吕氏诸子之定交于予。旷世为期。非朝伊夕矣。昔旌阳真君。得郭景纯日负其母骨。求山雾之秀而葬焉。择洞壑之美而栖焉。古之至人。祈响如此。服旌阳之教。以净明忠孝为归。母墓未卜。其敢即安于越诸山。祖于金庭天姥。委于四明若邪。霄客之所君都。羽人之所游衍。愿追同好之士。披衣岚岫。坐啸曲阿。生茹其花。没敛其实。以故酉戊后岁必适越。三浙以东。虞江以西。足迹几遍。吕子同游。日久山川之变态心耳洞然。又欲尽知昔人裁制之法。过自抑损而进问于余。余遵奉师戒。盟天而传。即举真人所受玉函真义。特着一书以赠诸子。而总其要为天元歌。虽俚言鄙语。然实济世忧民之所为作也。吕四岳之后代产异人。挺兹后昆讵惭先觉。是能曲畅斯文。不晦云阳之旨。使有觉之数。咸识慎终。名山大川。郁为时栋。则大璞之余巧。实利济之全能。以是穷探道奥。翔步虚无。夫岂远乎。
岁在己亥日月会于玄枵之次中阳 。蒋大鸿题于会稽之樵风径



蒋大鸿墓记


蒋大鸿墓穴在绍兴府会稽县,东南距城约十余里石帆山下的林家汇,土名马龙头。象形取义,相传为螺蛳吐肉形,系明末遗老江苏华亭蒋公大鸿先生自营佳地也。
近祖来龙自驻日岭起顶,历经龙潭岗及作丹岗,绕鸡笼顶出大庆岭。一路崇山峻岭,星峰磊落。大顿小伏,形体变换迢递数十里,陡起鹅鼻大峰,绵跨诸嵊,会三邑之间,崔巍险阻,两肩展翅飞张,宛若鸣凤朝阳,此为干龙顿宿,度关、起顶分枝之处。
中抽为法华岭,左翼为朱华山。朱华之龙北委于平野,若隐若现。伏脉二十余里而起琶亭。诸山蜿蜒东行以入于郡城之卧龙山。为城中八山之尊也。望翠山高耸于法华岭之右侧。逶迤转磨层递,剥换起西化、东化、羊中、大尖诸山,层峦重巇,高插云端,别开生面。而西化山双峰昂头,对峙竞秀,已露立穴朝向。张本中支法华岭,龙身微曲盘旋,枝脚横排,蔓延瓜瓠,累累不断。绕袅至何山渡后岭,再接再起,如层波叠浪,横开凌霄。大帐顶平背圆,是为少祖秦望山①。星辰雄豪端严,精力扩充,弥满陟巅。瞻仰夭矫不群,大有居中驭外之势。
前面一线当中委曲徒心出脉,两边帐脚齐送。穿渡覆釜岭、天柱山、黄方岭。星体五换六移,渐升渐高,如登天梯,卓然耸立。香炉峰②头尖头阔,山脊五峰排列,微有曲动,形如蚕卧高岭。而脉从阔处直落,隐隐如带飞舞,有起伏挫平之势,无急硬直去之情。所谓高山眠体平贪直去,如僧参是也,以此剥尽刚老之气,至断续处起白鹤山,尖秀无瑕。正脉绕向阳明洞③,天束咽起顶高耸石帆山④。此山西连大会稽⑤,东带若耶溪⑥,所为白水翠岩,互相映发。
庚峰贪狼,开面照荫穴场。复从左肩降势出脉,到头翻身勒转。向内临落横列联殊三峰,如梭如印,剥换武辅兼体至入首处。中垂隐靥,脉出戌方,撒落田际。左右有两源泉涌出,四时澄清如镜,由是隐迹藏形。中间无复脊脉之起,脱胎化弼,面前惟见圆唇之收龙,身后托纷披支脚逐条回环。绕至双溪港口与隔岸射的山,分出之葛山交牙锁织,作为内关贴身护砂,审形度势,回别众山。居中立极,扦作壬山丙向。
特朝西化双峰耸翠,砂明水净,穴法宛然。内堂元辰水,潆洄环抱,真气含蓄不漏。转从辰方小桥流出,会通耶溪之水。即正干右肩缠龙,水源所从出也。复屈曲流至双溪港,会上溪水,联合向丑方悠悠扬扬之玄曲折而去。凝眸四顾,山环水绕,局紧气宽。上收清虚天气,洵成神仙奥窟焉!
丁巳夏间,静承先师咨岳先生之命,采访蒋墓。曾经察看山峦绘图邮呈,惟当时于四周之罗城暨山水之原委,未尽详载。先师文孙采香世讲幼承家学,善相风水。适去冬应聘来杭,晤后谈及蒋墓,即欲往观究竟,因事中止。今岁暮春,乃偕采香与同志诸君游览禹陵,复访蒋墓。特用较准来山去水方向重绘是图,以便后欲访蒋墓者,知所循途焉!

民国十一年岁次壬戌暮春会稽省繁章静识

按:咨岳即荣锡勋,生于一八四五年,著有《地理辨正翼》、《撼龙经疑龙经批注校补》等。一九一七年丁巳,其徒承师命往寻蒋公宗阳坟,直至一九二二年暮春,与师之孙同到实地寻访,找到后在当年仲冬出一书,名《蒋大鸿先生墓图》。荣锡勋在民国曾与其门徒远走绍兴,拜访当时仍存的蒋大鸿墓地。其门人更补图促文,成《蒋大鸿墓记》一书。
按:①秦望山:秦望山是因当年秦始皇南巡时,登临此山,远望南海而得名。丞相李斯在山巅留下的289字的小篆《秦会稽山刻石铭》,更是极为难得的瑰宝。它那挺拔巍峨的山势,众峰之杰的雄竣,使秦望山成为俯瞰越中胜景的最佳所在。诚如王阳明《登秦望山》所写:“秦望独山万山雄,萦纡鸟道盘苍空。飞泉百道泻碧玉,翠壁千纫削古铜。”
②香炉峰:香炉峰海拔354米,峰顶岩石,状如香炉,峰顶常云雾缭绕,如香炉的青烟,香炉峰因此而得名。从石阶登峰,沿途先后可看到巍峨的大雄宝殿、小巧的四面观音殿等殿阁,这一千七百石阶曲折盘行直上山脊,俗称“螺蛳旋”。来到山脊,可以看到摩崖石,有近现代题刻七处,右边是“思远塔”,高七层。在塔下的平台上,尽可远眺四处山峦和八方秀水,沿山脊而上,还有几处险地。先是“瘦牛背”,这一条极狭窄的岩石道,两边是深谷,再往前,云门石和静观石当道如山,两巨石间的间隙仅70-80厘米,要侧身才能通过。来到香炉峰顶,峰四周景色十分壮观,东侧有巨石如鼠,石旁是大老鼠塔;往南看,山峦起伏,层层叠叠,山峰在云雾中忽隐忽现;往北看,绿色的田野如片片绿叶飘浮在水面上。 “炉峰禅寺”重建于l993年,占地1.5万平方米,有山门、九龙壁、放牛池、钟鼓楼、人工殿、左右两侧配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佛堂)、客堂院等11 处建筑,主建筑大雄宝殿9开间,高10余米,建筑雄伟,气势不凡。
③阳明洞:也称“禹穴”,虽名为洞,实为一群山回抱的山谷。相传黄帝曾建侯神馆于此,后被道教列为36小洞中的第11洞天。大禹在这里得黄帝“金简玉字书”,识山河体势,穷百川之理,终于治平洪水,治水完毕,大禹将书藏于洞中,仅有一线缝隙。
④石帆山:石帆山通体岩石,呈东西向,山形扁而狭长,山顶天然平坦。山岩石壁高数十丈,状如一叶顺风的帆,浮游于苍莽云海间,山名由此而来。另有一种说法是“石帆来海上”。说禹治水功成,天赐神女圣姑,圣姑从东海乘石船,张石帆来到这里。石帆山留有七千年前卷转虫式的海侵遗迹,说明石帆山早先濒海,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
⑤会稽山:《史记·夏本纪》曰:“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 原名茅山,亦称亩山,是中国历代帝王加封祭祀的著名镇山之一。是中国山水诗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代文人雅士留下了众多诗文佳作。会稽山文化积淀深厚。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上古治水英雄大禹,一生行迹中的四件大事:封禅、娶亲、计功、归葬都发生在会稽山。春秋战国时期,会稽山一直是越国军事上的腹地堡垒。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不久就不远千里,上会稽,祭大禹,对这座出一帝一霸从而兼有“天子之气”和“上霸之气”的会稽山表示敬意。
⑥若耶溪:神秘而古老的若耶溪,是绍兴稽北丘陵流入山会平原的最大溪河,发源于峨嵋山茅秧岭,溪口在绍兴城南稽山桥,全长23.5公里,集雨面积136.7平方公里。历史上若耶溪曾流传着诸多的神话传说,如禹得天书、欧冶铸剑、西子采莲、秦皇望海等。而所谓樵风泾“朝南风,暮北风”的传说,便是其中极其生动和风趣的一则。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
« 上一篇文章: 八字如何取象(上)

精准八字精批

已有 898,521,34 人获得专业运势分析

* 请填写真实中文姓名以保证测算准确度

友情链接 易德轩网欢迎权重 3 以上友情链接。链接 QQ: 416723897 微信: 13166337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