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意义

字在汉字中是一个会意字,由“犬”和“自(鼻)”构成。狗的嗅觉非常灵敏,因此通过这两个元素的结合来表示闻气味的意思。从本义上讲,“臭”指的是气味,可以是香气也可以是秽气。

在古代典籍中,《说文解字》解释为“禽走臭而知其迹者,犬也”,说明“臭”字最早指动物行走时留下的气味痕迹。而在《易经》中提到“其臭如兰”,则用“臭”来形容美好的香气。

“臭”字读音和五行属性

读音: chòu 或 xiù。

笔画数: 10。

部首: 自。

五行属性: 水。

“臭”字的五行属水,这与其作为气味总称的特性有关,象征着无形却流动的气息。

“臭”字用于起名的意义

虽然“臭”字有难闻的含义,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也可表示强烈的个性或独特魅力。例如“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这里的“臭”是指美好的气息,可寓意人品高尚、志趣相投。

然而,由于现代汉语中“臭”多带有贬义,实际生活中很少将其用于名字之中。如果选择使用,需谨慎考虑其可能带来的误解与不良影响。

“臭”字字典说明

一、基本释义

  • 气味的总称:“凡气之总名。”
  • 难闻的气味:“无起秽以自臭。”
  • 香气味:“其臭如兰。”

二、详细解释

  • chòu:主要表示难闻的气味,如臭气冲天;引申为惹人厌恶的态度或行为。
  • xiù:古义为嗅,表示用鼻子辨别气味;同时也有气味无声无息之意。

此外,“臭”还有许多具体应用,如形容不好的名声(臭名昭著),以及一些俗语中的特殊用法(臭美、臭架子)。

“臭”字在中国古典解说

根据《康熙字典》,臭字被归类于未集下自字部。“凡气之总名”体现了其作为气味代名词的广泛性。

经典中的引用如《诗经·大雅》中“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强调自然界的无形无相。而《礼记·月令》中“其臭膻”,明确指出气味可以通过鼻子感知。

包含“臭”字的诗词内容

《易经·系辞传》:“其臭如兰。”

《诗经·大雅》:“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这些诗句中的“臭”都用来形容美好的气息,反映了古人对“臭”字较为宽泛的理解。

“臭”字相关的成语

  • 臭不可当:形容气味极其难闻。
  • 臭名远扬:形容坏名声传播得很广。
  • 臭味相投:比喻彼此志趣相同。
  • 遗臭万年:指留下极坏的影响。
  • 乳臭未干:常用于形容年轻人缺乏经验。

“臭”字组词(20个词)

  • 臭虫
  • 臭气
  • 臭氧
  • 臭豆腐
  • 臭烘烘
  • 臭架子
  • 臭老九
  • 臭骂
  • 臭美
  • 臭名远扬
  • 臭味相投
  • 臭熏熏
  • 臭氧层
  • 臭皮囊
  • 臭弹
  • 臭棋篓子
  • 臭哄哄
  • 臭烘烘的
  • 臭气熏天
  • 臭短臊长

文章总结

“臭”字在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内涵,既可指美好香气,也能代表难闻气味。在不同语境下,它有着不同的意义和用法。从字形上看,它是会意字,蕴含了狗鼻灵敏这一特点;从字义上看,包括但不限于气味、腐败等多重概念。

尽管“臭”字在现代汉语中更多地带有负面含义,但通过深入了解其来源及演变过程,我们能够发现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起名或日常使用时,应当注意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同时珍惜并传承这一古老汉字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