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思想的现代启示
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思想的现代启示
作者:张孟奇
当代科学交互融合的大趋势,预示着科学整体化时代即将到来,科学的整体化迫切需要科学整体观的指导。这也许是目前中国传统哲学越来越受到中外学者关注,甚至推崇的原因。量子理论创始人之一、诺贝尔奖获得者尼尔斯·玻尔说:“在中国东方智慧与现代西方科学之间有着深刻的协调性。”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普列高津,也以其特有的敏锐眼光指出:“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着重于研究整体和自发性,研究协调与协同。现代科学的发展,更符合中国的哲学思想。西方科学和中国文化对整体性、协同性的理解很好的结合,将导致新的自然哲学和自然观。”“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综合、新的自然观念的起点上。也许我们最终有可能把强调定量描述的西方传统和着眼于自发自组织世界描述的中国传统结合起来。”从莱布尼茨发现邵雍的《易经》图象与其发明的二进制算术的对应,从当代生物学家发现生物遗传密码的64个类型与《周易》64卦象的完美对译,从尼尔斯·玻尔发现他所倡导的“并协性原理”与中国“阴阳鱼”太极图精神的相似,从J·A·惠勒发现他的“质朴性原理”与中国“无极”思想的不谋而合……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传统哲学是一个尚待继续开发的巨大的文化宝藏。本文拟就其本体论思想中对吾人较有启迪的方面,对照现代科学的观点予以简要介绍。
一、宇宙全息统一论与一本万殊论
1988年,王存臻先生先后出版了《宇宙全息统一论》和《宇宙统一科学》两部著作,提出了“宇宙全息统一”的新观念,一时间震撼学术界。全息概念的基本含义是: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包含着相同的信息,或部分包含着整体的全部信息。它揭示了信息世界的整体性、不可分割性或宇宙在信息意义上的同一性和统一性。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幅奇妙的宇宙全息图景:大宇宙包含着无数小宇宙;大系统包含着无数小系统;高层次包含着无数低层次;每一小宇宙、低层次、小系统都是大宇宙、高层次、大系统的缩影。王存臻先生在《宇宙全息统一论》一书中预言:“科学也终将会使人的体细胞重新长成一个个体。由此看来,人也可以进行无性生殖,这应当是没有疑义的。”这一预言在12年后被“克隆羊”技术所证实。宇宙全息理论的科学性,今天已得到世界学术界的公认。
我国传统哲学与宇宙全息统一理论有历史的渊源,其本体论思想为今日“宇宙全息统一论”这棵参天之树的成长培育了肥沃土壤。从周敦颐《太极图说》中“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的思想中,已隐约可见全息论思想的胚芽。至朱熹提出“一本万殊”的观点,主张“物物各具一太极,人人各具一太极”,全息思想的精髓基本上呼之欲出。《朱子语类》卷一是这样表述“一本万殊”思想的:“太极非是别一物,即阴阳而在阴阳,即五行而在五行,即万物而在万物,只是一个理而已。” 这种思想,佛道典籍也一样有精妙的论述。如道家经典《庄子·天地》云:“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 。禅宗代表著作《六祖坛经·般若第二》云:“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由此可见, 张岱年先生说“宇宙全息统一论是中国古典哲学与现代科学有机结合的成果”,确实很有道理。
二、超统一场与宇宙元气统一场
已知自然界存在着四种力:电磁力,核强力、核弱力和万有引力。现代物理学将前三种力的统合称之为“大统一场论”,将所有四种力的统合称之为“超统一场论”。1995年,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所的超弦理论家维顿提出了关于万物终极理论的超统一场论,他称之为M理论,又叫超弦理论。M理论意图创立一个在物理学上包罗万象的统一理论,其基本观点是:自然界的基本单元是很小的弦的闭合圈,闭弦的不同振动和运动可以得到电子、光子、中微子、夸克等等基本粒子。这一理论虽然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结合到了一个数学框架中,但是现在却有许多科学家认为它是一个伪理论,尤其是科学家们根本就无法通过一个实验方法来证实这一理论,因为“砸开”物质及研究物质内的“弦”所需要的能量太大,其研究设备大到足以覆盖整个地球。
半个多世纪以来,物理科学发展的道路上留下了许多科学家探索大统一理论的足迹。但是迄今为止,探索“超统一场论”的努力并未成功。这中间固然存在着理论的设计、时代的技术限制等等方面的原因,然而缺乏科学整体观的指导也不能不说是其中原因之一。现代科学的发展证实了爱因斯坦的预言:“理论物理没有必要一定要建立在可观察量的基础上” 、“物理学所面临的困难将迫使物理学家比其前辈更加深入地去探讨和掌握一些哲学问题”。但是,遗憾的是现当代西方哲学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正如世界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在其名著《时间简史》中所感叹的:“哲学家如此地缩小他们的质疑范围,以至于连维特根斯坦——这位本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都说道:‘哲学余下的任务是语言分析’。这是从亚里斯多德到康德以来哲学的伟大传统的何等的堕落”。也许是有见于此,近些年来,许多科学家都将眼光投向了重视整体论思维的东方哲学,期望从中得到某种启示。
中国传统哲学对“超统一场论”的研究会有什么启示呢?
王大有先生以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在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破译上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在《太极辨证法》一书中说:太极学说,是中华古代的宇宙元气统一场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古人将“元气”视之为世界的本原物质,现在可称之为“原初粒子”。原初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它们弥漫于、充塞于宇宙并与宇宙同一。原初粒子呈游离态、弥散态或凝聚态、结合态。从微观到宇观的物质结构层次,正是原初粒子的凝聚态、结合态;而游离态、弥散态的原初粒子是自由粒子,它们充满了从微观到宇观的所有实体之间的空隙,并能在物体内部的层次结构中自由往来,构成了实体的背景物质,可以称之为元气场(气的混元存在形式)。具有游离、弥散态的活跃的原初粒子,作为宇宙的背景物质,其中含有产生凝聚态、结合态的因子,是太极体的摇篮,太极体诞生之前,由它布气场,进行密码编序,控制太极体的发生、显形过程。而在太极体解体以后,凝聚态、结合态的原初粒子也将逐渐潜化为游离态、弥散态的原初自由粒子,重返太虚。现代西方科学还没有认识到原初粒子这两种形态的转化,所以才提出了“时空弯曲”、“n维(如10、11维)”时空等似是而非的假说,以期突破思维的瓶颈。
根据宇宙元气统一场学说,宇宙间不仅存在着原初粒子两种形态的转化,而且作为宇宙缩影的人,也能通过意识实现这种转化。当然,完成这种转化的只能是“元神”而非“识神”。吕洞宾在《太乙金华宗旨·元神识神》中说:“有元神在,即无极也。生天生地,皆由此矣。” 这已把“元神”等同于“无极”、“元气”,把意识已看成物质的属性了,而非仅仅是人脑的机能。站在今天宇宙全息统一论的观点来看,宇宙中不存在非物质,宇宙中的一切事物皆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意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出现(“显化”)的属性,在这个阶段之前它是潜在着的(“以纯信息的密码形式存在”)。可见,只有把自然界和人的意识结合在一起研究,在意识潜显演化的总趋势上进行把握,才能领悟意识(“元神” )是宇宙中最复杂最高级的物质。只有通过“元神”参悟感知和理解元气场,才能真正把握宇宙的本质和整体性。而对本体信息接受的选择性、局部性、片面性、主观性、倾向性、价值取向性等的因人而异,所造成信息反馈的不确定性,正是“识神”干扰的结果。西方科学一直不理解这一点,所以把精神与自然界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而这恰恰是现代物理学界长期研究“超统一场论”却无功而返的深层次原因。试问:置精神、社会现象于不顾,单纯研究自然力统一的“场”,有资格被称为“超统一场”吗?一个未能将心理文化场、经济社会场等纳入其研究领域的所谓“场”,能得出终极结论吗?
对意识是物质固有属性之一的观点,恩格斯其实也早有论说:“物质的运动,不仅是粗糙的机械运动、单纯的位置移动,而且还是热和光、电压和电磁、化学的化合和分解、生命和意识。”,“运动,就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来说,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起直到思维” 。
三、多周期开放宇宙与太极宇宙
大爆炸宇宙论认为,宇宙是由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而来的,大爆炸形成了时间、空间和物质。根据大爆炸宇宙模型,不论宇宙最终是如斯蒂芬·霍金所预言的“将无限地膨胀下去”,还是如其他天文学家所认为的“膨胀到一定程度后会在引力作用下收缩”,宇宙的命运似乎是,要么“有始而无终”,要么“有始也有终”。但是由于宇宙常量“λ”(拉姆达)的理论值和实验值并不吻合,而如果有多次大爆炸发生,那么宇宙常量的递减程度才能在理论数据和实验数据上相吻合。从这一观点出发,英国理论物理学家波尔·施泰恩加德和尼尔·图尔克认为在宇宙进化历程中大爆炸可能不只一次的发生过。所谓的大爆炸并非是宇宙诞生的绝对起点,而只是一次宇宙间物质数量和辐射数量发生跳跃式变化的事件,而且像这类事件每隔万亿年就会发生一次。
根据新的多周期开放宇宙论,宇宙既无起点又无终点。这种宇宙论用脉动开放宇宙的多次“爆炸”取代了封闭的“宇宙大爆炸”观念。它表明,并非只有一个宇宙,而是可能有无数的宇宙已经存在,每一个宇宙都在原有的宇宙背景中产生,又引起后来的宇宙的产生。被大爆炸宇宙论视为宇宙整个寿命的这种过程,有可能被证明只不过是多周期宇宙的那些潜在的无限循环序列中的一个序列。
这样,现代宇宙论的发展,好像是经历了一次否定之否定,又“回到”了古老的起点。我国古人早就把宇宙看成空间和时间的统一,并且认为,宇宙在空间上无边无际,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即:“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尸佼《尸子》)“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庄周《庄子·庚桑楚》)“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张衡《灵宪》)。在后世的佛道炼养文化典籍中,也隐藏着我国先贤深邃、精湛的宇宙观。比如,吕洞宾《太乙金华宗旨》说:“天地视人如蜉蝣,大道视天地亦泡影。”这就是说:从有限宇宙的天地层次看人生,就好像朝生暮死的蜉蝣一样短暂,从无限宇宙的大道层次看有限宇宙——天地,也不过是无边无际的汪洋大海中泛起的一个个水泡,随生随灭而已。这种思想就是与现今最先进的多周期开放宇宙论的观点相比,也不遑多让。
根据我国古老的太极宇宙观,宇宙既无一个始原的瞬息大爆炸,也无一个始原的黑洞大陷落,生命、人类既无一个始原的生,又无一个终结的死。凡宇宙万物(太极体),莫不是由两种性质相反又相依存的一定数量的能量物质,通过中间介质,联结为既凝聚又扩散的信息体(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合”)。在宇宙中,“黑洞效应”和“白洞效应”是同时进行的,而不是先有这个再有那个。从白洞到黑洞,从黑洞到白洞,不论是在大尺度宇宙中,还是在小尺度宇宙中,都是同时双向逆反发生的,没有先后终始之分(“阴阳鱼”太极图实寓此意)。这与“大爆炸模型”揭示的“黑洞”与“白洞”两体分拆的情形是完全不同的。而牛顿苦寻未果的“宇宙第一推动力”,也并非出自上帝之手,原来就隐藏在太极之中:阳气清轻、上升、发散、喷洒,而阴气重浊、下沉、聚集、坍缩,阴静阳动,产生动力差从而自行涡旋。
王存臻先生在对“宇宙全息统一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中国古典哲学的精髓和现当代科学技术思想相结合,把物质力与精神力,物质场与精神场统一起来,从各种宇宙要素的总和上,提出了宇宙整体潜显演化的总规律,虽然其科学性有待实践来检验,但其思想中所孕育的灵感之光却让人由衷的敬佩:宇宙的法则是潜态(“无”)决定显态(“有”),越是潜在的层次潜能越大,越具有根本性。当物质、能量、信息、精神等宇宙要素趋于显化时, 时间正流,空间膨胀,潜能变小。潜化时则相反,时间倒流,空间收缩,潜能增大。宇宙万物的演化总是从中心出发,开始于潜在,由太极开始显化。在显化过程中,宇宙以物质与万有斥力为主,以反物质与万有引力为次,空间膨胀,时间正流。在潜化过程中,宇宙以反物质与万有引力为主,以物质与万有斥力为次,空间收缩,时间倒流。返还中心时,物质与反物质中和,斥力与引力合为统一力,时间停止,空间无限。宇宙在由统一到对立,再由对立到统一的潜显循环演化中,永远以更深层次的大统一为主,对立统一总是在宇宙大统一体中进行的。万物各在一定程度上重演宇宙,因而,宇宙万物在结构上相互对应,在对应部位上的物质与反物质特性相似程度较大,在潜显信息总和上相等,在功能上相互感应,宇宙成为一个无与伦比的超级联通的全素统一网络,任一部分都成为一个全息式、全素式的小宇宙,在本质上遵循与大宇宙统一的宇宙模式。
法国大文豪雨果有句名言:“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让我们敞开心扉,积极吸收东西方文明的精华,使其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在人类科技发展的历史星空中,闪耀出更加灿烂夺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