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传》、《道德经》奠定了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思想的根基
《易传》、《道德经》奠定了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思想的根基
作者:张孟奇(qq775484589)
http://blog.sina.com.cn/jwkmzq
战国的尸佼在《尸子》中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东汉的张衡在《灵宪》中说:“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可见,中华先人早就把宇宙看成空间和时间的统一。并且认为:宇宙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那么,在古人的眼中,世界的本原又是什么呢?讨论中国传统哲学的本体论思想,一定离不开《易传》和《道德经》这两部经典学术名著。
孔子在《易传·系辞》中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这是说《易经》与天地相准拟,所以能包涵天下的道理。那么,《易经》又是如何准拟天下的道理的呢?《庄子·天下》一言一蔽之:“《易》以道阴阳”。《易经》是通过揭示阴阳变化的规律来“弥纶天地之道”的。对阴阳的产生和变化,《易传·系辞》指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意思是:宇宙万有皆自“太极”而出,“太极”又生化出阴阳“两仪”,“两仪”再演化出少阴、少阳、太阴、太阳“四象”,“四象”再演变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通过“八卦”能够“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由此可见,《易传》是视“太极”为世界的本原,“阴阳”为其学说的最高范畴。
何为“太极”?“太极”,从“气”的角度来说是指无形、未分之“混元气”、“未见气”,这是与“两仪”的已分之“阴气、阳气”相对而言的;用数学的语言,可称之为“20”或“一”,这又是与阴阳“两仪”的“21”或“二”相对而言的。孔颖达《周易正义》中说:“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论衡·谈天》中说:“元气者,混沌为一” ,《吕氏春秋·大乐》中说:“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皆是此意。
老子《道德经》的本体论观点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这里,“道” 成了宇宙的本体。“道”生混元之气,即“一”,“一”生阴气、阳气为“二”,阴阳二气交感,形成阴阳冲合之气为“三”,阴气,阳气,阴阳冲合之气不断氤氲交感,从而化生万物。
何为“道”?老子在《道德经》中形容说:“道可道,非常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似万物之宗”、“象帝之先”……又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还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在这里,老子对“道”的理解有四层意思:一、“道”是“无”,它在有形的天地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二、“道”,它“恍恍惚惚”的好像什么也没有(即“无”),但“窈窈冥冥”中实际上却又不是真无,因为它“有物(气形质)混成”、“其中有象(气场、气象)”、“其中有精(质量)”,“其精甚真(能量),其中有信(信息、密码)”,因此它实际上却又是潜在的“有”,从这个意义上说,和物理学中的“真空”倒有点相似。三、“道”不仅能产生“有”,而且它自古及今还一直存在,并从事着创生万物的活动。四、对“道”,应从“无”、“有”二者相统一的角度来把握。这一点,深得老子“道”之精髓的道家另一代表人物庄周,在《庄子·庚桑楚》中说得更加明白:“万物出乎无有;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而无有一无有;圣人藏乎是。”这就是说:万物生于“无有”;“有”不能从“有”生出,必定生于“无有”,而“无有”是“无”和“有”的统一;圣人就是要游心于这种境界。
有人认为,《易传》和《道德经》的宇宙生成模式是相矛盾的:前者以“太极”为本原,用八卦“类万物”;后者以“道”为本原,主张“三生万物”。笔者认为,二者的本体论思想是相通的。原因如下:
首先、二者都持“气”一元论的观点,且认为万物不是无限可分的,即:存在最初的本原物质——“元气”。虽然从“道”为“无”、为“零”,“太极”为“有”、为“一”,“有生于无”的角度看,“道”应该在“太极”之先,似乎要高个等级。但万物“出乎无有”,从“无”与“有”相统一的角度看,“无”和“有”又不能分开而言,所以宋代周敦颐才将《易传》的“太极模式”和《道德经》的“道(无极)模式”相融合,在《太极图说》中提出了“无极(无、零)而太极(一)” 、“太极本无极”的观点。以此观之,“零”可以称之为潜在的“一”,而“一”也未尝不可以说是显化的“零”。简言之,“零”即是“一”,“一”也是“零” 。前面已经指出“太极”为“元气”,那么“道”也莫非“元气”,在《云笈七签·元气论》中,古人也确实早已指出:“道,即元气也”。
其次、二者都主张宇宙的生成是有层次的,不同层次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和递归的。“道一二三万”,顺之为生万物,逆之为复归道;“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顺之为类万物,逆之为合太极。
再次、二者的生成层次是一一对应的,“道生一”与“《易》有太极”相应,“一生二”与“是(太极)生两仪”相应,“二生三”与“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相应,“三生万物”与八卦“类万物之情”相应,如下表所示:
《易传》和《道德经》的宇宙生成模式相通性比较表
《道德经》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二进制数学符号
0——20
20——21
21——22—23
23——26
《易传》
《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八卦类万物
第四,二者都主张“三才(天、地、人)”之道:《道德经》的“三生万物”是用阳气、阴气、阴阳冲合之气,分别代表天道、地道和人道。《易传》是用 “太极”历经阴阳三次分化演变出的八卦的上中下三爻来代表“三才”之道,即:八卦之下爻为“地道”,中爻为“人道”,上爻为“天道”。八卦虽有八个,但站在“气”的观点来看,实只有三个,即:父卦——乾(纯阳之卦)、母卦——坤(纯阴之卦)、六子卦——震、巽、坎、离、艮、兑(阴阳冲合之卦)。可见, “三”与“八”不仅皆蕴含“三才”之道,而且其性质也相通。
《易传》和《道德经》的本体论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思想的根基,后世思想家的观点大都不脱离此范围。不论是以庄子、王弼为代表的“无”本论(无极为无,是天地万物之本),还是以朱熹、程颐为代表的“理”本论(太极即为理),以杨简、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本论(心为太极,心即理),以张载、王夫之为代表的“气”本论(太极是阴阳二气的统一体,通天下一气之耳),都同属天人合一的心物一元论,皆逃不出“无极”与“太极”的模式。